7月8日上午,“我們的通識教育”第三屆中國通識教育大會在復旦大學邯鄲校區相輝堂北堂舉行。本屆大會主題為“大數據時代,我們需要怎樣的通識教育”。主要圍繞如何應對人工智能發展的挑戰,在通識教育視域下反思高層次人才的培養模式等問題進行集中討論。
來自清華大學、北京大學、復旦大學、南京大學等全國260余所高校的通識教育管理者、通識課程教師、研究學者等600余人云集一堂,共同探討大數據時代中國大學通識教育發展的新思路、新理念、新做法。我校副校長常保國,人文學院院長趙曉華,副院長羅世琴及通識課程教師代表出席會議。

(我校代表在大會現場合影)
8日上午,在大會上半場報告階段,我校副校長常保國以“法科學生的人文素養:文明史與法學教育的融合與實踐”為題做了主題報告。他介紹了中國政法大學以“中西文明通論”為綱要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,通過文明史教育與法學教育實踐的融合,培養學生寬闊的國際視野、深厚的人文底蘊和文化自信。他談到,通識教育要關切數字化時代新的文明問題,以法律規制技術創新和人工智能的發展;要發揮數字化時代的技術優勢,開展體驗性、情景化、共享性通識教育。要以全球史觀、文明互鑒理念、人類命運共同體思想,弘揚人類共同價值,拓展學生的文化理解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。

(我校副校長常保國做主題發言。供圖/蘇峻)
清華大學副校長、教務長彭剛發表題為“無專業門檻,有學理深度”的清華通識課程建設”報告;復旦大學副校長徐雷發表題為“迎接人工智能時代的可遷移能力培養”報告;超星集團創始人、董事長史超發表題為“ChatGPT時代的通識教育”報告。
8日下午,在大會下半場報告階段,南京大學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、新生學院執行院長徐駿發表題為“喚醒·激活:構筑更加豐富多元的通識學習體驗”報告;亞馬遜云科技上海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長張崢發表題為“關于通識教育的一點思考”報告;澳門大學藝術與設計系主任李軍發表題為“‘通識’與專業藝術‘創造’——澳門大學的設想”報告;復旦大學物理學系金曉峰教授發表題為“科學究竟美在哪里?”報告;果殼CEO、未來光錐前沿科技基金創始合伙人姬十三發表題為“從網絡時代到人工智能時代,終身學習的變遷”報告;北京大學哲學系吳飛教授發表題為“通過文明回歸自然——當代通識教育的使命”報告。

(大會合影。供圖/復旦大學)
中國政法大學自2005年開始啟動通識教育改革,提出“打造有靈魂的通識教育”理念。2006年建立“中華文明通論”“西方文明通論”兩門核心通識課程,進一步健全通識教育課程體系。2010 年啟動通識主干課程建設工作,逐步形成具有法大特色的通識教育課程體系。今后,學校將繼續結合法大辦學特色,深入開展通識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,為大學通識教育事業的發展貢獻法大智慧。
(人文學院教學辦公室供稿)